水,是院子的眼睛。
“上善若水”、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,自古以来,水是中国人生命哲学中最不可避开的物象之一。作为生命流动、随意赋性的代表,对于院子来说,水当然也极重要。可以说,有了水,院子才鲜活起来。
现在的日常住宅,除非在江畔海边的都市,难得有水景可赏。泰禾院子算异类,每院必有园,每园必有水。院子中的水,按照中国古典筑居文化和造园文化规划布局,或成曲折流淌的水流,可得流觞之乐;或成大小形状不一,山石修饰的池塘,可闻鸣蛙之趣;或因势开掘,造出小小瀑布,兼得形声之美。
尤其在北方城市,泰禾院子这样的用心可谓良苦,居住者所享受的是“最奢侈”的乐趣,毕竟,北方少见江南水乡的美妙。以北京为例,要观水,只能往颐和园、玉渊潭等一些前人打造的公园一饱眼福。大部分居住区更是没有“一勺”之大的池塘可游,少了许多灵动和意趣。
▲泰禾中国院子实景图
水究竟能给院子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气象?一来,院子因水而活,园中景物因为流水而动起来,成为不仅能够静观还能互动把玩的“活物”,院中焕然一新;二来,院子因水而静,动静相依,有池塘的院子,闲暇时更添一分安闲,热闹时多一分淡泊,夏日多一分清凉,冬天多一分幽寂。
从感官来说,水可以一饱眼福,除了因水而鲜活的各种花草树木,也有游鱼蜻蜓之类各种可爱的小动物;水所孕育的各种声音,水声、蛙声、雨打声等等,也为院子增添无尽的奇趣。古人吟咏池塘,也往往在这两点上立意。
▲泰禾福州院子实景图
楼台倒影入池塘
泉眼无声惜细流,
树阴照水爱晴柔。
小荷才露尖尖角,
早有蜻蜓立上头。
(宋·杨万里《小池》)
大理学家朱熹曾说“为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虽然以水喻理,但不管对于学道而言,还是对于造园建院,活水都一样重要。
水的流动性充满生命力,从杨万里的诗中可见一斑:无声的泉眼是这一池水的源头,细流涓涓,树荫铺水面,阳光柔和,荷花长出尖角,蜻蜓立于其上。荷花、蜻蜓、岸树,这些生命都因为流动的水,才显出生机盎然。若无这活水,似乎所有意象,都将消失不见。
所以,包括泰禾院子在内的,古往今来各大知名庭院园林,无不讲究引水成溪、引水成池。没了水,院中景物再繁盛、配饰再精致,都如同枯木一样,缺了最关键的生命源头;有了水,哪怕景致只是寻常,都能够因水而成美画。
▲泰禾杭州院子实景图
宋朝著名词人陈克以池塘开篇写过院中之乐:“池塘淡淡浮鸂鶒。杏花吹尽垂杨碧。天气度清明。小园新雨晴。绿窗描绣罢。笑语酴醿下。围坐赌青梅。困从双脸来。”这是一幅小园聚会图,地点在池边树下,时间是清明雨后初晴,身旁花香柳绿,笑语阵阵,围坐取乐,直至困意袭来。
作为所有元素的连接者,池塘成为游园之乐的点睛之处。“南园池馆花如雪,小塘春水涟漪”,“绿水满池塘。点水蜻蜓避燕忙。杏子压枝黄半熟,邻墙。风送花花几阵香”,不论是花果,还是蜻蜓飞燕,都因为一池水,而增色许多。
明代造园家计成在《园冶》一书中说,“池塘倒影,拟入鲛宫”,水中之院,犹如龙宫一般。“一雨池塘水面平,淡磨明镜照檐楹”,“秋水涵空如镜净。满镜清寒,倒碧摇山影”,水面如同明镜一样,水天一色,能容世间万物,虽是一方小院里的一方小池,也如同小院移天缩地尽藏万象一样,小池中吸收万千光影,自成佳境。
筑池讲究因势布局,妙者不仅能盘活周边景物,更能使人观之如入水中,与小池融为一体。泰禾中国院子紫阙庭院中,有一处池塘就做到了这一点。池塘随着小径花树曲折有致,池旁另辟一处低洼之处,造一座莲香画舫,石舫内设桌椅器具,一场雨后,池塘水满,坐在石舫内饮茶品谈,视线正与池面相齐,既如置身舟上,又似潜入水中,妙趣横生。
▲泰禾南京院子实景图
池水本身也是重要的景物。“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”,词人冯延巳用一个“皱”字,把风与池的互动拟人化,池面犹如人脸,皱纹微起,生动无比。同为花间词巨匠的温庭筠写过“水纹细起春池碧”,与“吹皱”异曲同工,不仅有纹理,还有碧色怡人。
池水的颜色随季节、时间流转而变。春天里,“春水绿西池”,“暖日闲窗映碧纱,小池春水浸晴霞”;夏季里,“池幽夏景清”;秋天,“一池秋水碧仍深”;冬季,“池水入冬清”。在小院中,开一小池,览四时水色,虽难以尽得天下水脉的缤纷美景,但已可见微知著,自得其乐。
青草池塘处处蛙
黄梅时节家家雨,
青草池塘处处蛙。
有约不来过夜半,
闲敲棋子落灯花。
(宋·赵师秀《约客》)
小池之美,在形,更在声。
试看赵师秀这首名作,意境悠远清澹,又充满活力。春末夏初,江南梅子黄了熟了,细雨连绵,滋养生命的雨水,也使池塘之水日日充沛,青草疯长,蛙鸣阵阵,人在其中,意绪轻松,约客不来,自敲棋子,看灯花落。
如果说雨是整首诗意绪的背景,池塘是诗意的落脚之处,蛙声则是整首诗生命力的彰显。本来,梅雨时节,人的情绪也容易似阴雨连绵一般,低落沉寂,但一句“青草池塘处处蛙”,将诗中之人独特的心境呈现出来。此人耳中闻蛙鸣,心中清闲安乐,所以后两句自然顺理成章:哪怕所约之人未来,也只是不急不燥,闲敲棋子,静看灯花。
蛙鸣是动,动中藏静,人在其中,也觉鲜活,也觉清闲。池中的声音,文人最爱用蛙鸣,野趣饱满,生机勃勃,甚至有人将书斋题为“听蛙轩”。辛弃疾“听取蛙声一片”家喻户晓,其余仍有数不清的佳句——
池塘少歇鸣蛙雨,帘幕轻回舞燕风。春又老,笑谁同。(宋·卢祖皋《鹧鸪天》)
溪村杨柳好藏鸦,春水池塘已吠蛙。(宋·方岳《山中》)
雨过不知龙去处,一池草色万蛙鸣。(明·刘基《五月十九日大雨》)
池塘渴雨蛙声少,庭院无人燕语长。(宋·戴复古《晚春》)
除了动物之声,池塘中的植物也恍如有了生命,其声可喜。这种声,或由舟行,或借风,或因雨,飒飒作响,滴滴成乐。
▲泰禾杭州院子实景图
宋朝诗人刘攽诗云“东风忽起垂杨舞,更作荷心万点声”,古人池塘多种荷花,除了荷花本身极美,可供赏玩,荷花在雨中的声音更是文人墨客最爱的意象之一。刘攽所说的“荷心万点声”就是落雨时的壮观情景。
“夜长却对一灯明,上池溢流微有声”,声音有时能解孤单,成为良辰好友,有时则能反增清静,更显深宅大院的幽寂。不论如何,一来,须先有院子可居,二来,院中须有水池点缀,我们方能切身体验如此的诗情。泰禾院子所秉持的每院必有水,可谓得其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