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寒冬月。前日阳生几降雪。
松柏凌霄。森耸庭中叹后凋。
昔人犹豫。身入山林深静处。
今古同符。好趁笙歌且自娱。
(宋·张继先《减字木兰花》)
小寒节气到了。这是所有节气里,最“名不副实”的一个名字:说是小寒,实际上“寒”得不仅不小,还极大。根据气象资料,历年来,小寒往往气温最低。小寒其实是“严寒”、“极寒”。
寒,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用来表述寒冷感觉的字。从造字源头看,“寒”字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人蜷曲在室内,以草避寒,表示天气很冷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说,“冷,寒也”,以寒来解释冷,可见寒更广泛地被人们使用。古人说“凉是冷之始,寒是冷之极”,可见“寒”程度之深。
▲绘图:伊晗
当然,在现代社会里,“寒”已经被科学手段和新的生活居住方式剥离出来,封锁在水泥森林之外。除了上下班路上和朋友圈中的片刻寒冷吐槽,“寒”早已被锁在门外,成了一个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实的字眼。
被关在门外的,不仅是“寒”,还有“暑”、“雨”、“露”、“霜”、“雪”、“风”等等所有自然的物候,更重要的,还有“乡愁”。泰禾院子创始人黄其森曾说:“如果遍地罗马小镇,托斯卡那,加州水岸,到哪里去找中国人自己的乡愁呢?”一语惊醒时人。
新式高楼大厦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,却同时使人们丢弃远离了更多血脉里的精神传承。什么是乡愁?按照中国传统文化,乡愁就是“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”的时刻萦绕心中的对于家园的期盼;按照西方科学定义,乡愁是“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”,或者“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”。
对于家园、故乡的思念,在各种情绪敏感时刻所唤醒的对于家园的期盼,这就是乡愁。具体而言,这个家园中所有的一切,都是乡愁的组成部分:家人,亲情,房屋,庭院,花草树木,雨雪风霜,寒冷炎热,等等。人是情感的组合体,对于万物的感受,就是乡愁的实体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“寒”也是中国人乡愁的重要部分。中国人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通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记录下来:春天之寒,苏轼曾写过“春风料峭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”;夏天,岑参写过“僧房云濛濛,夏月寒飕飕”;秋寒,民间谚语就有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。
冬天更不用说,“寒”贯穿始终,如文首所录张继先的词中所写,“严寒冬月”,庭中柏树仍未凋零,在山林寂静处,至寒至清至静,姑且自娱自乐,笙歌怡然。无寒便无暖,无热便无凉,中国人在久远的院子居住体验中,对“寒”的体会深入骨髓,对于如何在寒中寻得异趣,如何获得与“寒”相对的暖意的生活趣味,也更为丰富。
寒院宜对酌。“小院轻寒,酒浓香软,深沈帘幕。我辈相逢,欢然一笑,春在杯酌。”(宋·侯置《柳梢青》)轻寒的小院中,与好友相逢一笑,浅酌数杯浓香新酒,自是人生乐事。
寒院宜赏花。“庾岭烟光,江南风景,冷落岁寒庭院。疏林万木冻折,孤根独犯,晓霜回暖。萼点胭脂,粉凝芳叶,依稀几枝初绽。上层楼、月夜凭阑,风送暗香清远。”(宋·无名氏《选冠子》)岁寒时节,庭院里树木冻折,却能够在寒院里,寻到几枝轻轻绽放的寒梅,月夜凭栏,都能闻到风送暗香远远飘散。
寒院宜看月。“小山月在影团团,满院清香特地寒。病骨逢秋眠较少,五更风露起来看。”(宋·苏泂《子大送桂花答之》)诗人因有病在身,寒透的秋夜里,早早睡醒,起来闻赏桂花,观赏月景。
寒院宜品茶。“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。寻常一样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”(宋·杜耒《寒夜》)以茶当酒,用竹炉红火烹煮,大有白居易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的意趣,使人在寒意之外,感受到了更多浓浓暖意。
寒院宜感受万物生机。“燕子衔泥已下帘,深深庭院薄寒天。海棠枝上黄昏月,杨柳梢头浅澹烟。勾引芳情春梦蝶,频催愁绪夜啼鹃。踏青年少归来晚,斗酒花阴枕石眠。”(宋·钱大椿《春夜》)诗中诗人并未露面,但院中的美好一览无余——燕子,海棠,月色,杨柳烟,春梦,啼鹃,踏青晚归的少年,在花阴枕石而眠。
▲绘图:伊晗
因寒而静,因静而寒,院子的气质与“寒”字极为相称。哪怕在冬季之外,尚能不时感受到寒气袭人,从而使身心内敛,独享最为安逸放松的生活。
“孤村落日残霞,轻烟老树寒鸦。一点飞鸿影下,青山绿水,白草红叶黄花。”(元·白朴《天净沙》)这是一幅秋景图,透过诗歌语言,我们恍如进入到一片由白、红、黄几种色调组成的画面中,身体的感受是微有寒意,只有曾经在庭院里生活过的人能够有这样的切身体会:坐在一棵老树下,石凳逐渐转凉,身子也随着日落月升,慢慢凉透,凉到心中,万籁俱寂,心中没有一丝烦恼萦绕。
这样的寒意是源于有归属感后,身在家园的安心清静,因此,虽然清寒萦绕,心中却生出丝丝暖意,乡愁有处安放,家园便在脚下眼中,只要身在院子中,再不用向外去寻求一处其他的家园,岁月静好。
以传承发扬院落居住文化闻名的泰禾院子,不论南北,总保持主体住宅配合私园打造的设计布局,住宅自然可以秉承许多现代化的便利设施,冬暖夏凉,而私园仍旧延续传统,以零距离感受自然为主,寻求与物候变化的统一节奏,“寒”时自在感受清寒,如此才能安放乡愁,真正安居于美好的家园。
(本文插画版权为品院栏目独家所有,未经允许禁止使用。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