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赏石文化历史悠久,有史料记载的赏石文化始于商,而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首的太湖石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闻名于世。白居易、皮日休、陆龟蒙等众多文人,曾对太湖石留下诸多诗赞佳语。其中,白居易《太湖石记》谓:“石有族聚,太湖为甲。”,一语确立了太湖石在众石中的领导地位。
泰禾金府大院采石筑园,非名石不选。院内即置有一块精心挑选的太湖石,“瘦、漏、皱、透”面面俱佳,实属上品。加之太湖石目前已严禁开采,少之又少,可见其珍贵非常。从选石之法,足以窥见泰禾金府大院治园一绝。
旧时王谢堂前“石”,移入福州顶豪院
《辞海》载:“太湖石,产于太湖区域的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头,供点缀庭院或叠作假山之用。”太湖石是传统的园林石,原岩为灰白色、灰黑色的灰岩,经构造运动和后期风化作用后形成众多溶孔与溶沟,突出了通灵剔透和嶙峋玲珑的特点。宋代学者杜绾在《云林石谱》中说“其质纹理纵横,笼络起隐”,“扣之,微有声”。
极具欣赏价值的太湖石,既被视为造园的“座上客”,作为贡品进入达官贵人甚至帝王之庭园,亦在情理之中。唐朝宰相牛僧孺便是一位太湖奇石赏玩大家。建于东晋的“辟疆园”堪称吴地私家园林第一,陆羽诗赞:“辟疆旧林园,怪石纷相向。”至于北宋末年宋徽宗重用朱勔父子,在苏州设应奉局搜罗异花奇石后,太湖石更是名扬天下,盛行于世。
千百年来,赏石、藏石仅是帝王将相、士大夫文人等有闲阶级的独享。即便在今天,赏石之风也并未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正如福州第一顶豪泰禾金府大院,采四大名石之首的太湖石理景造园,矢志匹配八闽鼎盛望族身份。
采石非名石不选,营宅造院匠心毕现
最著名的赏石理论便是宋代米芾的“相石四法”——“瘦、漏、皱、透”,讲述的正是形体的秀美、纹理的细致和孔洞的精巧。泰禾金府大院所选太湖石在这四方面皆为上乘,堪称极品。更为难得的是,这块太湖石与“寿”字极像,且与门前的地雕相匹,深藏泰禾对八闽望族的美好期许。此外,这块太湖石置于门前,在风水学上颇为讲究,有挡煞之作用,如《易经》所说,“门前置石可制煞,贵得方圆,喜温润,忌粗顽坚硬。石骨过江河无形无影,最为上乘。”
泰禾金府大院筑园选石,非名石不选,造院匠心可见一斑。除太湖石外,还将中国四大名石其三——灵壁石、黄蜡石、英德石集于一园;非原产地不选——湖南西洞庭、安徽渔沟镇、浙江新昌县、广东英德市,行程万里,求石溯源;非上品不选——以《素园石谱》中天下名石的苛刻标准为石定品,预算“无上限”;非百分百合意不选——为精准还原一句“清泉石上流”的诗境,团队在浙江苦寻一年半。古有乾隆帝搜尽天下名石造颐和园,今泰禾金府大院选石所斥物力人工,可与之媲美。
从选石一隅,即可窥治园一绝。泰禾金府大院以匠心践行美好,犒赏八闽望族。目前,泰禾金府大院园林示范区已开放,在示范区中已然窥见九州胜景的缩影,秀美江南之境与磅礴北方风情兼备,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式园林,诚邀八闽成功人士品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