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不是潘金莲》,这部或许是年度最受期待的华语片终于要在11月18日上映了,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又被推到了舆论场的风口浪尖。不过,关于这部电影,并非本篇重点,真正要说的,是跟我们福州人息息相关的事儿:
11月27日,这位冯导要来福州了,还带着夫人徐帆。
有意思的是,在彼时新片热映的节骨眼上,冯小刚与夫人来福州不是为了宣传电影,而是为了地处螺洲的福州院子——这是他第四次造访“泰禾院子系”。说来也奇怪,颇有些心气,还有几分愤世嫉俗的冯导,为什么屡屡和“泰禾院子系”扯上联系,甚至还在2013年亲自执导《院子里的中国》?
冯小刚的“大师心结”
一切还得从头说起。
2010年7月,正值《唐山大地震》热映,“大师冯小刚”的呼声高涨,而此时冯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却突然抛出了这样一段话:
“只有很不冷静的人才会说自己是大师,这不是一个能够产生大师的年代。因为我们还面对着很多的戒律,不能触碰。所以在我这个时代,既不可能出现大师,也不可能出现大师的作品……”
然后,舆论又哗然了。
且不论这段言论本身的争议性,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,“大师”一词,对于冯小刚而言,肯定是一个高山仰止般的存在。
而冯小刚,在漫长的导演生涯中,对大师的向往从未冷却,甚至一再尝试、追逐。
于是,在他从《夜宴》上升到了“亿元俱乐部”后,开始陆续拍出《集结号》、《唐山大地震》、《一九四二》,这些迈向深度思考并视野宏大的大片,更不乏《非诚勿扰》、《老炮儿》这类回归生活本色,演绎国人文化的电影。
在追求深度与文化内涵的路上,冯导可谓愈战愈勇。
中国名导与泰禾院子的“大师”之路
所以,当我们从冯小刚的作品轨迹里理解了他内心的追求后,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这个一度炮轰开发商文化不自信、鄙夷洋房洋名的“老炮儿”,独独青睐这个“院子”。
因为在他看来,依托传统文化、师法坊巷院落精髓而生的泰禾院子系产品,与他所追求的电影深度一样,都对“大师”怀揣着真诚的向往和尊敬。也造就了冯导前三次造访院子的机缘。不仅如此,作为妻子的徐帆,也一直深知丈夫对于中国文化、中式建筑的敬仰和情结。也就有了这一次,冯导时隔多年后,将首次携妻子徐帆一同造访古镇螺洲。
说起泰禾,这不是一个一般的、仅仅追求经济效益的房企:以情怀造院,承袭“三坊七巷”规划形制和造园精华,将紫禁城、恭王府等皇家院落礼序与当地审美情趣和谐统一,并融合了“门、墙、巷、院”的建筑价值体系,在打造中式豪宅的基础上,与福州独特的文化特点进行充分融合,用“院子”独有的静街深巷和高墙门头私密围合,以现代建筑构造方式,匠造中式风格的韵律和层次,留住国人的“大院乡愁”。
泰禾不仅在全国各地打造出一座又一座的院子系列,同时斥巨资助力古镇修复和保护,无论是此前的5000万捐资修复闽清宏琳厝,还是当下的螺洲古镇复兴。
无独有偶,冯小刚也曾在全国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会直言古镇保护的必要性:“我拍《一九四二》的时候为什么要跑山西去拍,因为整个河北河南就没有传统的村庄存在,全是白瓷砖铝合金蓝玻璃,只有山西还有一点,在我拍的过程中正在消失。”
唯有志同道合,方能心有戚戚。
越是资本逐利的时代,越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,越是需要那么一些些情怀与思考,冯小刚如是,泰禾亦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