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凤凰网财经
历数中国楼市这40年,房地产市场历经房改萌芽、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,结束了近40年的福利分房,迎来了市场化的20年。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4.0%上升到2017年的6.5%。这40年,楼市经历一轮轮调控的“洗礼”,摸着石头过河,房地产市场逐渐找到了定位,确定了“房住不炒”的时代命题。
凤凰网财经推出年度策划《房企老板地产江湖四十年》,专访部委领导、知名学者和商界领袖,从他们的娓娓道来中回顾过去40年地产变迁史、找寻地产记忆和探讨未来趋势。
近日,凤凰网财经与泰禾集团副总裁全忠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。全忠27岁即任《万科周刊》主编,与王石交情深厚,他评价王石为“耿直和自律,没有中国人普遍的圆滑和世故”。他曾主持广州南国奥林匹克花园项目策划,被誉为“地产项目营销专家”。1999年参与创办中城联盟,与冯仑、孙宏斌深交,还帮孙宏斌策划顾问了多个顺驰项目。2019年,全忠加入了泰禾,他称这次选择为“一拍即合”。
1、谈“少年得志”:万科敢用人
万科那时通过市场化方式买地,同时学习如何做物业管理和营销。那时,大家没预料到1998年会房改,当时只是认为房地产是一个新兴行业。
全忠:万科比较敢用人,我的前三任都比较年轻,他们都是26岁就外派到一线公司当老总,我紧赶慢赶,终于在进入万科不到半年就从员工升到了主编。《万科周刊》在万科的地位特殊,它属于王石的“子弟兵”。员工都是大学毕业不久工作一两年就进万科了。
全忠:接触很多。因为《万科周刊》由王石亲自管理,王石相当于周刊的“社长”,周刊第一读者是王石。一般周刊印出来后,我们会第一时间送一本到王石办公室,等他看完后会开一个评刊会。
我们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观点,考虑问题不一样。但其实过了几天,有一个部主任给我打电话说《万科周刊》有一篇稿子特别好,从文章中受到了启发,学到了如何做人力资源。他还专门把那两页纸撕了下来保存,那时没有互联网,这就叫信息垄断。
2、谈王石:他特别耿直和自律,没有中国人普遍的圆滑和世故
王石也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。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,比如喝酒,说戒就戒,省长劝也不喝。比如他登珠峰时,有人建议王石出来看风景,他窝在帐篷里就不出来,因为登山有要求,不能提前兴奋。
全忠:用王石的原话,叫万科犯过所有企业犯过的错误。第一,早年间曾经盲目扩张过,过度加高杠杆。比如需要1个亿投资的项目,1600万就能启动,预售制、工程垫款、开发贷等提供了支持。第二,多元化。万科从多元化转为专业化后来又往多元化发展,比如发展其他业务,后来,发现多元化效果不行又回归专业化。
虽然表面看是资本的斗争,但其实我认为更多是两种不同企业价值观的争夺。万科走到今天,尤其是被深铁入股之后,必然会受到自身股权结构的一些影响,身上的国企色彩会慢慢多一点。被深铁入股后会得到深圳市政府更多的支持,但同样也有代价。代价是万科自主性不像王石那时那么强了,但它仍然会是个优秀的企业。只是很多曾经了解过那个时代万科的人,可能会有一点小小的失落感。
3、谈“23号文”:一开始大家对政策解读能力没那么强
全忠:我是1995年进入的万科,所以没太多的印象。我只记得,当时冯仑办了《万通报》的企业报纸,两家企业媒体有交流。王石和冯仑有交流,从他们当时谈的一些话题了解到,王石和冯仑等当时醒悟得比较早,没有被陷入进去。
全忠:1998年,我离开了万科去了另外一家小开发商。我认为那个时候,即使发了文,大家对政策的解读能力也不像现在那么强。我当时的职务不高,我的认知是温水煮青蛙,没觉得是多大事,甚至当时发这个文都没印象。
全忠:我不能代表所有开发商发言。我个人觉得,应该是在2000年到2004年,或者到2005年这五年内,房地产业的企业家们认为房地产是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。当时政策已经出来很久了,但很多开发商至少滞后三五年才开始认识到政策的市场意义,存在着滞后效应。
冯仑起草了共同纲领:第一,信息共享;第二,共同培训,第三,集体采购,第四,共同融资。后来成立了中城投资,在基金管理方面有所成就。当时每家联盟企业筹了一点钱,如果哪个公司出了问题就可以借贷出去,后来基金也开始对外开放做业务了。这是中城联盟的四大基石,形成了企业之间横向的沟通。
全忠:冯仑适合给别人做教练,不适合做运动员。冯仑对中国地产界的贡献在于他的思想、演讲和文字,不在于他的商业模式。他的中国文史哲功底很深,特别喜欢研究新生事物,是一个创新意识极强的人。但正因为他太创新了,所以不像头部企业那样坚定不移地搞房地产开发。
4、谈孙宏斌:他是一个肚里长牙的人
全忠:我是被迫创业或被动创业。我离开万科后,习惯性跳槽,半年换一地,创业前最后一站到了深圳一家小的公司当了副总。2000年王石找我吃饭,问我近况。他听了比较激动,他觉得万科高管到了小公司还是一个副总,开玩笑说“给他丢人”。王石说,如果不离职创业就不要和他往来了。他催了我几次,后来就离职创业了。在王石的鼓励下,2001年我开始创业了。我的运气不错,很快做了几个不错项目的策划。第一个是广州的南国奥林匹克花园,那个项目成了年度的全国最优秀的楼盘。
全忠:孙宏斌也是中城联盟发起成员之一。所以,我和他早就认识。我认为他成立融创并不是提前预料到了顺驰的危机。当时顺驰受众面向刚需,融创偏向高端产品,两家定位不一样。融创相当于是顺驰的“兄弟公司”。
全忠:孙宏斌对房地产行业一直是看多派,所以,大力度地扩张,超越实际的承受力扩张,导致了高负债和现金流紧张。现在也有很多高负债公司没有倒闭,顺驰为什么却被迫卖了?因为那时金融环境不像现在这么成熟,融资渠道没有那么多。
凤凰网财经:孙宏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
全忠:我觉得孙宏斌是个肚里长牙的人。他看着特别和善,但是他心里特别有数。孙宏斌跟谁都挺客气的,和那么多人有龃龉,结果还能一笑了之。顺驰当年有六大核心价值观:使命般的激情、信任并尊重每个人、永不满足的挑战精神、鼓励创新主动变革、创造奇迹的团队精神,共同发展分享成功。连他公司的保安背这六大核心都滚瓜烂熟,甚至我们这些合作方乙方都受这六大核心价值观影响。所以,孙宏斌的员工很多自愿工作十几个小时,干劲十足。
5、泰禾资金问题主要源于前期高杠杆扩张
现在泰禾也正好处在这么一个阶段,关注度比较高。用黄老板的话,就是网红公司招黑体质。同样一个事儿,别的公司也存在这个情况,发生在泰禾身上就是事儿。比如泰禾“人才高周转”的提法,因为泰禾的产品是高端产品,产品高周转比较难,所以只能被称为“人才高周转”,但大多数企业的人才流动都不低。
从泰禾整个状况来看,第一,面对现实;第二,积极应对;第三,泰禾正在好转。总的来说,泰禾在这种市场下行通道中仍坚持做品质、做产品,不减配,这些态度和精神值得尊敬。
黄老板没有其它爱好,爱好就是工作,不止是996,基本是007。工作可能是他最快乐的事。
6目前房地产市场不能反映真实情况,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糟糕
全忠:此轮调控对房企的压力确实大。房地产的调控,从土地端,从需求端,从供给端,到现在的金融端,几乎各个水龙头全关了一遍,尤其是金融端这个水龙头关得比较彻底、比较快速。这对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来说会带来更大困难,所以这次调整一定是市场力度最大的。
未来,房企集中度会越来越高,除了二百多家倒闭的中小企业,更重要的是看Top100企业里谁倒闭,谁被并购。我们成功出让了一些项目股权,这说明我们的土地价值不错,而有些是想断臂求生时没人买,没人接,这就更痛苦麻烦了。第二,企业能出什么招,我们不知道。实在不行,狠心降价,折损一些利润,维持现金流,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现在已经有打六折卖房子的企业了。
总之我认为,中国房地产市场还未发展到真正全部进入存量时代。即使一个家庭有几套房子,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停止。此外,除了房子投资渠道,其它的渠道风险可能更大。
全忠:我认为目前真正转型成功的没有,但不能说转型失败了,只是都在转的过程中。而且转型成功与否,跟它的主业有巨大关系。转型就面临着培育新的业务,面临着投资输血。如果主业出问题,但副业新转向相关业务,一定也会受到影响。其它业务可能也不会像房地产发展迅猛,一个公司的销售额如果从五千亿变成一千亿,怎么去维持庞大的开支,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。
从方向来看,我觉得跟消费升级相关联。开发商手里握着很多业主的存量资源,有一定的用户粘性,接下来一定要做好服务,做好生活配套服务,这是永恒的话题和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