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攸克地产
1933年至1946年,澳大利亚著名摄影家海达·莫理循女士曾在北京居住生活过,在她拍摄的近万张作品中,她饶有趣味地记录了这个城市过春节的情景:到白云观祈福的人群熙熙攘攘,小孩子在卖风车的摊位前踯躅不前,小吃摊前人头攒动。
摄影:海达·莫理循
海达·莫理循女士以西方独特而好奇的视角,用灵性动感而又欢愉的画面,忠实地记录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北京城里的春节味道。
即便在这个西方人的镜头里,老北京春节那浓浓的节日氛围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壹
老舍出生于西城护国寺后面一个叫“小羊圈”的曲折狭小的胡同,熟悉并热爱着老北京的况味。
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,想起北京甚至会落泪。这种深情化在笔下,便是一部又一部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,诸如《骆驼祥子》、《四世同堂》、《正红旗下》和《龙须沟》等。他笔下那些车夫、巡警、小商人、职员,仿佛就在胡同、马路上来来往往,时刻会与我们擦身而过。
作为“京味”作家的代表人物,北京的春节自然让老舍深深迷恋。
按照北京的老规矩,差不多在腊月初旬,那一碗碗散发着浓香和氤氲水汽的腊八粥便开启了春节的序曲。
春节是有仪式感的,腊月二十三过小年,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“彩排”。店铺是要到正月初六才开张,这就给了忙碌的人们一个欢快地、理直气壮的理由,“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、喝的、穿的、用的,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。”
到了除夕夜,春节的气氛达到了沸点。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,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,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,到处是酒肉的香味。
北京的春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,那些彩绘着《红楼梦》或《水浒传》故事的彩灯红火而美丽,整条街都像在办喜事。至此,春节的热闹气氛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后戛然而止,给人们这一年留下了可以细细咂摸的滋味。
贰
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,从小的耳濡目染,他对老北京春节的日程、活动、玩艺儿、吃食、礼仪、景观等耳熟能详,也发自内心的热爱,而梁实秋对于春节的怀念,则是在离开大陆之后。
1949年,梁实秋匆匆赴台之后,北京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在记忆里越发清晰,而那些年俗更让他魂牵梦萦。在《北平的年景》中,他以无限落寞的口吻在开首便如此写道:
“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,羁旅凄凉,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,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?而所谓家,至少要有老小二代,若是上无双亲,下无儿女,只剩下伉俪一对,大眼瞪小眼,相敬如宾,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?北平远在天边,徒萦梦想,童时过年风景,尚可回忆一二。”
一点一点回忆起童年时代的北平年景,梁实秋的情绪才渐渐高涨起来,对于老北京的年俗如数家珍。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、置备新衣、祭祖先、烧年菜,孩子们则孜孜于踩岁、辞岁、压岁,街上的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,引得一帮小伙子乱钻乱挤,财神庙、白云观、雍和宫,都是人挤人、人看人的局面。
在梁实秋记忆里,那些铭刻着老北京特色的春节民俗风情热闹不减,隔着海峡,在再未回故里的漫长岁月中,成了生命底色上的亮光,慰藉着羁旅的凄凉。
叁
字里行间故乡情,光影斑驳文人梦。
在老舍和梁实秋笔下,极富中国民俗文化特点的老北京春节,被演绎得淋漓尽致、栩栩如生,令人心向往之:守着“老礼儿”过日子,竟是那么富诗意,那么有情趣的一件事情。
在这个手艺愈加稀缺的时代,北京泰禾·金府大院组织的手工编织中国结活动,既是对传统年俗手艺的传承,又带来了春节的仪式感,增加了年味儿。进入腊月,人们开始预备过年的吃穿用度,北京泰禾·金府大院里的年货节,显露出老舍先生笔下新年时万象更新的气象。年前的全家福,对于孩子来说,也是儿时过年的一道风景,一抹记忆。北京泰禾·金府大院的新春全家福活动,则正是应了梁实秋先生笔下的“童时过年风景”。
不仅在北京泰禾·金府大院可以见到这些“老礼儿”,从1月11日开始直到春节前夕,泰禾北京区域将重现老北京年景,多盘联动共启“院子里的中国年”系列活动。其中,北京泰禾·金府大院、泰禾·北京院子二期、泰禾·昌平拾景园和泰禾·济南院子四大经典项目,将打造九场“中国年”联欢活动。
四合院是中国式建筑最温暖的表达,朱红的宅门、一进式庭院、墁地的青砖、青石阶、柚木门扇、抱鼓石、影壁浮雕……在集萃了老北京四合院居住美学的泰禾院子里,挂起红灯笼,贴着红春联和红福字。
除了娱乐活动外,“中国年”系列活动还组织上述四盘和泰禾·西府大院、泰禾郑州·中州院子共同推出“岁末抢房季活动”,六盘联动,每个项目都推出了精美的户型,并准备了多重购房大礼包。自1月17日以来,抢房季活动已经进行一多周时间,迎来大量嘉宾、客户,目前距离活动结束只剩不到一周时间。
当中国式建筑与中国最喜庆的节日相遇,一些渐行渐远的习俗重新唤起人们恒久的怀念,传统的老北京年景儿便被鲜活地复刻出来。来院子里红红火火过大年,找寻老北京的年景儿,重新感受时光的温情。
(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