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秋雨一场寒,转眼已经立冬。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人观山玩水的雅兴。对于自古以来就追求“天人合一”境界的中华民族来说,四季变化只是给自己打开了另外一扇遨游的“窗户”。所以,管他夜凉如水、西风呼号、落叶凋零,只要有条件,人们可以尽管看着美景,陪着家亲好友,优游卒岁。立冬虽是冬天的开始,但景致仍是最后一抹秋色,在即将过去的这个秋天里,有无数诗意盎然的秋景,或在朋友圈,或在想象里,却难以亲近。
春有踏春,秋有踏秋,古诗中就有“快走踏清秋”的美句。四季时序的变化在中国人的生命中就像一条植于血脉的细线,在一次次踏春踏秋,一次次体会“春有百花秋有月 ,夏有凉风冬有雪”的演变中,中国人积累了厚重的对于享受人生的体验。只可惜,在工业产品泛滥成为生活主题,人们被“水泥森林”重重围住时,时序变迁、四季轮转越难越难以切近感受到,更谈不上能够从容地去欣赏身边时刻变幻的美景。
泰禾院子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应运而生,应运而成。在“上有天、下有地、独成体系”的泰禾围合世界里,山水花树、亭台楼阁、小桥流水,无不俱全,并依照中国古代至美园林布局,生活在其中,醒来即能赏景,睡去也闻花香,人在景里生活,景在院中变化。这才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,人们自古以来最为享受的生活状态。
▲夜色中的泰禾院子
在中华传统的人居文化中,“院子”不仅仅是一处供人们吃饭睡觉的地方,而是承载着无穷无尽功能的归宿:院子是人们的“公园”,一处院子就是一处“私园”,草木掩映、鸟语花香是不分贫穷贵贱都能实现的;院子是孩子们的“游乐园”,每一个孩子都将在院子里留下最为亲近自然、最能够理解天时地理变化的童年,这将成为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珍贵财富;院子是所有文人挥毫泼墨、抒写胸臆,甚至一众好友曲水流觞、悠然笙歌的“文娱场所”,多少传世佳作就是在院子中写就……
泰禾布局“全国二十二城四十四院”之所以名动天下,就是因为在如此急躁的时代中,人们原本以为,那样完美的院子式生活,再难重现。在泰禾院子,人们可以再次清晰地感知时光流转,可以放慢脚步,认真去感受自己的生命与四季的同频流动。春天,可以在泰禾院子最先赏春;秋天,自然也可以在院子里最安静地赏秋。
元明之际的著名文人邵亨贞曾经写道:“凉欺羽扇,风生蕲竹,秋意渐满院落。”在乱世中,他安于自己的一方院子,安然度日。在院子里,“凉”意逐渐弥漫,秋风从竹林间吹过,秋天的感觉是慢慢装满整个院子的。这种感觉,跟现代人埋头在高楼大厦中,突然有一天发觉叶子掉光了、该穿羽绒服了,从而慨叹“秋天还没来,冬天就来了”是不一样的。在院子里,没有一刻时光会偷偷溜走。
▲泰禾中国院子一角
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的白居易曾经写过无数首关于秋天院子的诗,其中最常见的心情是安闲。他时而在秋院院落里,安静地焚香冥坐,“叩齿晨兴秋院静,焚香冥坐晚窗深”(《味道》);时而起身在庭院里的落叶上,信步一番,“秋庭不扫携藤杖,闲蹋梧桐黄叶行”(《晚秋闲居》);甚至,他可以在“酒醒闲独步,小院夜深凉”的时候,领略着“一领新秋簟,三间明月廊”的美景,再美美地睡上一觉,“好是幽眠处,松阴六尺床”(《小院酒醒》)。这样的生活细节,今时今日,除非在泰禾院子里,恐怕再难寻一处可以实现的地方。
成语“一叶知秋”源于《淮南子》中的“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”,在古人眼中,身边事物的轻微变化,都是自己获知生命信息的重要渠道。但今天,我们更多地依赖天气预报等等科学手段,在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中,茫茫然、浑噩噩,早已经少了许多更直接、更美好的体验。
这些体验有色、有香、有味、有声。色,也就是视觉上的美好享受,诸如“庭院碧苔红叶遍,金菊开时,已近重阳宴”(晏几道《蝶恋花》),古人从院子里的红叶、金菊,感受到了重阳已近;“黄花醉了,碧梧题罢,闲卧对高秋”(晏几道《少年游》),黄花碧梧桐,在秋天的院子里闲卧,可以称得上“庭院旧风流”(晏几道《少年游》),这种“风流”可不是才子佳人的风流,而是懂得欣赏清风流月的闲情雅致。
秋天的月亮,在高远的天空中,也只有在院子里生活能够随时观赏,美景尽收。被誉为“负奇气”的宋朝文人李复,曾写诗记录夜间独自一人在院子里散步的感受,“高秋夜气声惊竹,寒月徘徊影趁人。此境静观如啖蔗,后来细嚼味尤真”,后两句也可以作为在院子里生活的注解:这样的生活,就像吃甘蔗一样,越嚼味道越甜,越来越真,“真”也就是真正接近生活的本来意义。
▲泰禾中国院子
从香味上,“秋香”也是院子不可或缺的一种美好。宋朝词人刘镇曾写道:“乾鹊收声,湿萤度影,庭院秋香。步月移阴,梳云约翠,人在回廊。”不在院中“步月”,又怎能如作者一样,闻到醉人的秋香。“庭院深沈,窗户掩清秋。月下香云娇堕砌,花气重,酒光浮。”(冯子翼《江城子》)在庭院中,赏月赏花饮酒,暗香浮动,“赏心乐事”的院事,跃然纸上。
在院子里,秋天不仅可以看,可以闻,还可以听。听得最多的,自然是风声雨声。“苹叶江湖风剪剪,桂花庭院雨丝丝。”宋朝诗人葛起耕听风剪剪,听雨丝丝,一派秋意,如在眼前。“西风”的意象常常在古人的笔下与院子结合,成为绝美的诗句。“竹树西风庭院,溪山落日人家。”(韩淲《晚步野趣》)“露落风高桐叶坠。小庭院、秋凉佳气。”(杜安世《端正好》)“西风庭院雨垂垂。”(谢懋《画堂春·秋思》)一幅幅秋风下的至美院子图,成为主人寄托闲情意绪的景象,趣味悠远,不虚此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