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样,观察一个企业的最佳角度,往往不是看它能爬得多高,而是要看它跌到谷底后的反弹力。”
多数快速成长的房企,都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质疑。
2013年销售规模仅为168亿元的闽系房企泰禾集团,仅用了四年时间便跨越千亿规模,完成全国布局,且跻身中国房企前20强。
在泰禾集团高速成长的过程中,市场上出现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。
今年3月份,因为泰禾接连出让了一些区域项目部分股权,关于泰禾资金链紧张的讨论也达到了顶峰,好像泰禾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。
近日,泰禾集团公布了2018年报和今年第一季报。数字不会说谎,我们抛开各种传言,从泰禾集团的年报中寻找最真实的答案。
NO.01 销售利润均衡增长
2018年可能是泰禾集团最艰难的一年。在金融去杠杆和严厉调控的双重合围下,公司从现金流到销售去化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尽管如此,泰禾集团还是实现了销售额、营收和利润的同步增长。
根据克而瑞的统计,泰禾去年全年销售1303.4亿元,排名行业20名,同比增长30%;销售面积达534.9 万平米,排名37名。销售面积排名较低主要是因为泰禾集团主打高端系列产品,而且大部分项目位于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,均价较高。
今年2月下旬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《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》,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。这将可能导致房企的再次洗牌。
而对于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的泰禾集团来说,将有可能坐享政策的红利。
除此之外,年报显示,公司2018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09.85亿元,同比增长27.35%;录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.55亿元,同比增长20.25%。
营收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转面积增加。
横向来看,与早两年销售额相近的正荣、绿城、融信等房企相比,即使是在艰难的2018年,泰禾的盈利能力优势明显。
NO.2 持续改善的负债率
负债率是外界对泰禾的一大关注点。但同时也要看到,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资产质量的房企,其资产负债率不具备可比性。
合理利用负债撬动规模是成长型房企的常用工具之一。碧桂园、恒大和融创等目前的行业龙头,都曾是这条路上的老司机。
事实上,包括恒大等房企正是用高负债换来的土地,牢牢抓住了中国房地产的黄金20年,成就了今天恒大的龙头地位。
即使作为行业标杆的龙头房企万科,其杠杆率放在整个行业来看,也是不低的。
横向对比行业的阳光城、中南建设和新城控股等知名成长性房企来看,其杠杆率均大幅高于头部房企。
不同发展阶段的房企资产负债率没有可比性,即使是相同发展阶段相同资产负债率的房企,也不一定完全可比:要看资产质量,看负债具体都干了什么。
被称为房企最牛CFO的阳光城CFO吴建斌认为,如果拿了钱买的是土地,而且这个土地是好土地,可以带来潜在的销售回报率是10%以上,那就是好土地。这样的情况杠杆越高越好,为什么不去做?
具体对泰禾集团而言,其负债主要是用于购买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土地。具体我们会在下一部分论述。
公开信息显示,从去年四季度开始,中国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土地价格已经开始大幅反弹。泰禾集团持有的部分土地可能已经有较大的账面浮盈,而这些都是支撑泰禾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弹药。
从泰禾集团自身纵向来看,其负债率也正在逐步改善。
结合一季报来看,于泰禾集团而言,公司的杠杆水平在保证公司能够稳步前进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。通过加速去化回款、偿还到期债务等,公司短债规模由2018年三季度末的646.7亿降至2019年一季度末的461.2亿元,净负债率由2017年末的475.03%降至19年一季度末的279.19%。
这可能是TOP20房企中,净负债率相对改善幅度最大的。
有息负债的规模也得到进一步控制,第一季度环比减少了100亿有息负债。值得注意的是,2018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39.3亿元,成功回正。
得益于净资产规模持续增加、负债结构改善,可以预见泰禾的财务安全性可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。
NO.3 优质廉价的土储
早在2013年,泰禾在北京、上海和福州等一二线城市大规模集中拿地,几乎包揽当年所有的“地王”项目,总共斥资近800亿元。彼时的泰禾也因此被业界贴上“冒进”标签,就连一贯对房地产大势看得很准的任志强也认为“老黄有点疯”。
然而,后来几年的发展态势印证了黄预判的前瞻性。泰禾 2013年800亿拿的地,到了2016年就值1600亿了。
克而瑞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“2018年上半年中国房企总土储货值TOP100”榜单显示,泰禾集团以7775亿元位列第10,权益货值高达6609亿元位列第9。
更加难得的是,泰禾拿到优质土地的同时,这些土地的成本也非常低廉。
我们说,拿地的窗口期一般非常短暂,非常考验房企对于市场周期的把握。譬如说,前几年如果等到一线城市楼市暴涨,房企再去拿地,那么市场已经和你没什么关系了,“面粉”价格和风险都大大上升。
泰禾早于许多房企完成了对一线城市的初步布局,而等到各大房企啃着地价不断飙升的一线城市这根硬骨头时,泰禾已经抽身招拍挂市场,先人一步转投增长期的二线城市以及一线城市的存量市场。
大量收并购,让泰禾尝尽低价拿地的甜头。2016至2017年期间,泰禾新增项目大多位于一二线城市,且土地成本平均为6000元/平方米。2018年上半年,泰禾新增土地面积157.02万平米,新增储备建面157.11万平米,土地投资金额57.88亿元,换句话说,泰禾的新增土地均价仅不足4000元/平米。
事实上,从2016年开始,公开市场的招拍挂泰禾基本不参加,90%都是通过合作并购,黄老板在2017年曾讲过,泰禾这两年的土地成本只有公开市场的一半甚至1/3。
NO.4 战略聚焦,互惠双赢
今年3月23日到27日,短短五天内,世茂已经从泰禾手中购入了三个项目的相应股权,总交易对价为28.19亿元。
以项目股权转让合作的方式,可以缓解泰禾的资金压力。参照与世茂合作的这种模式,如果接下来每个项目都能通过转让获取一定的利润,那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泰禾的负债。
此外,这种战略的合作也有利于世茂方面。
在世茂的业绩会上,许世坛认为,“普通的招拍挂现在已经很贵,我们更多会是收购一些开发商的项目,或者是和大型开发商形成战略合作。”
在业内,泰禾集团素有高品质产品研发能力、溢价能力、操盘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,深研新中式建筑,打造的院子系产品名动中国,并有极强的营销和操盘能力。
而世茂拥有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、较低的融资成本等优势,双方共同推进合作项目的规划、设计、开发、建设与运营,将是一次双赢的合作。
NO.5 下半场产品为王
行业的规模红利释放殆尽之后,趋势化机会将会越来越少,结构化机会仍存。在此背景下,产品力将成为房企竞争的核心战场之一。
产品体系能够通过标准化加快周转,同时通过溢价获得更高的收益。房企得产品力者得地产下半场。
融创等头部房企,在2018年开始力推自己的产品体系,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泰禾集团是TOP20房企中,少数几家已经成功打造了知名的产品体系。
与很多房企不同,泰禾在产品理念上提出精品战略,将“三坊七巷”、“四方围合”、“天人合一”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,创造性开发出“院子系”新中式中高端住宅产品体系,并将其内化成为泰禾品牌文化的标签和符号。
资料显示,泰禾集团打造的名片级产品院子系,已布局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苏州、杭州、南京、江阴、厦门、福州、佛山、南昌、济南、合肥、郑州、武汉、漳州、石家庄、肇庆、天津、广州、长沙、镇江,“二十二城四十四院”名动中国。其中泰禾中国院子四次上榜“亚洲十大超级豪宅”。
除了住宅之外,泰禾集团还开发了以泰禾广场、泰禾新天地、泰禾中央广场为核心的商业地产产品。
以今年春节为例,仅泰禾北京代号为“1号抢收计划”的闪电行动,从春节期间后半程开始启动,首周就狂销15亿。截止到一季度末,实现业绩100亿。体现了市场对泰禾产品的较高认可。
冲破人云亦云的迷雾,才能挖掘到被人忽视的价值。综合财务指标持续改善、土地储备和产品力等来看,泰禾存在被较大幅度低估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