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攸客地产
作者:殷苏峰 时间:2017年4月27日
《人民的名义》追剧到四十八集,发现了这部政治剧最大的问题之一——演员表排序不对。在演员表上,拥有迷人眼皮的达康书记位列候亮平和沙瑞金之后,位列第三。但是,当剧情开始高潮迭起的时候,攸克君突然发现,没达康书记什么事啊,枉费他在演员表上第三的位置了。
演员表的位置并不能代表角色在你我心中的地位。和身边朋友聊天,颇得人缘的两个角色,一是祁同伟,二是李达康。远远超过排在之前的候亮平和沙瑞金。为什么?因为这两个角色在现实中颇具意义。今天,不说祁同伟,只说李达康。
有一集的剧情,攸克君记得还算深刻,就是李达康和易学习在仕途之初,在基层筹钱修路的事情。李达康当时不顾书记易学习甚至班子的反对,强力筹钱修路,甚至逼出了人命,但最终,钱还是要筹,路还是要修。
剧情之中,攸克君深刻印象的细节有二:
1.李达康说,不修路,农产品运不出去,群众永远受穷。
2.在筹钱逼出了人命之后,易学习和候大路对话,易学习提出要保李达康,候大陆不解,易学习说,李达康能搞来钱,只有李达康能把路修起来,把事情做成。
看到这里的时候,不避讳地说,攸克君想起一个房地产开发商,黄其森,斗胆猜下,他心里,应该住着一个达康书记。
在人民的名义里面,抛开意识形态,达康书记的特点非常鲜明:
一是决断。自己对各种事情有清晰的判断,自己能想清楚,绝不优柔寡断。认准的问题,绝不轻易改变。
二是魄力。敢于承担自己决断的责任。有这个胆量,就有自己说了算的作风。也就是铁腕,直来直去。
三是执行力强。想好的事情,必须要干,而且还必须快速推进。下属加班、挨骂是常事。
这里说的黄其森不是一个个体,而是市场中一类开发商的代表。黄其森们都不是奉行中庸哲学的开发商,外界看起来,无论是并购,还是拿地,都不愿泯于众人,显得特立独行,甚至异类。
反过来看,黄其森这类企业家,大都有一些共性:
一是对房地产市场周期的高点和低点,都有非常“坚强”的判断。这个判断基本会不同于大势判断。这约等于达康书记的决断。
二是股权都非常集中,黄其森能迅速地把自己的判断转化为公司的投资行为,基本上是源于股权的集中。这约等于达康书记的“魄力”。
三是公司有鲜明的“执行力文化”和“结果导向文化”。要知道,泰禾在业内也有“夜总会”的声誉,重执行,重效率,结果导向,对事不对人的批评,也是这个文化的一部分。
李达康在官场上是异类,不招同僚欢喜。房地产行业里的黄其森们,也是时常引发些争议。比如,市场都在保守的时候,你能看见黄其森们激情满满的扩张,你觉得他这么干早晚要吃亏,但结果,偏偏没有按照非议者的预想出现。
记不清是哪个著名的马老板曾经说,战略这事情要是所有人都看懂,那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可言。一如李达康在官场当中,干的都是别人不甚理解的事,但结果如何?不民众人,也许有人说他剑走偏锋是冒险,但论结果,李达康省委常委,还不时来个“沙李配”成为省长的热门候选。
至于那些按照牌谱儿出牌的人来说呢,顶多是个孙连成而已。
攸克君斗胆说一句,如果要横向比较,泰禾与黄其森走的就是李达康的路子。市场总有看法预言各种可能的代价,但是,到今天呢?请看看泰禾今日的销售业绩,尤其是2017年以来的。
让我们多想一层,黄其森们,固然彪悍,但其绝大部分股权均在实际控制人手中,他对周期的判断决策,即便冒险,冒得也是自家身家财产的险。反过来说,正是由于敢于将自己的身家财产压上,才说明他们的判断不是轻易的判断,而是外在激进,内在理性的判断。
观察企业,往往陷入道德化评价的陷阱。举一个例子,道德都认为,分红的公司都是好公司,但却忽视了股权的集中度,如果一个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,大笔分红,那么,分红实际上是大股东从上市公司“提现”的行为。相反,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,长期不分红,才应该是实际控制人道德水平的展现。
仔细翻翻年报,泰禾股权集中,但分红真的不多。
所以,以道德的方式评价李达康不公平,以道德的方式评价房地产行业里的黄其森们,一样不公平。对于这样的人和企业来说,以结果评价,才算真正公平。
在人民的名义里面,很多年后,早年的百姓,都感谢李达康筹钱修了路,而忘了他曾因筹钱修路逼出了人命。历史越远越清晰,评价越远越公平。